造血干細胞和造血干細胞移植
造血干細胞移植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先天性遺傳疾病以及多發性和轉移性惡性腫瘤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在各種干細胞的研究和應用中,造血干細胞移植最為引人注目。
造血干細胞由胚胎干細胞發育而來,它是所有血細胞的最原始的起源細胞。它具有3個重要特征:一是高度自我更新或自我復制的能力;二是進一步分化為各系祖細胞的能力;三是絕大多數可長期維持在非增殖狀態,這些特征隨著干細胞的分化逐漸減弱和消逝。
造血干細胞移植泛指將各種來源的正常造血干細胞在患者接受超劑量化、放療后,通過靜脈輸注移植入受者體內,以替代原有的病理性造血干細胞,從而使正常的造血與免疫功能得以重建。目前,作為臨床移植的造血干細胞主要從3個渠道獲取,即骨髓、外周血和臍帶血中。20世紀七十年代中期,美國學者托馬斯采用骨髓移植治療白血病獲得成功,使白血病治療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從此,白血病不再是一種令人談而生畏的絕癥。目前,造血干細胞移植已經成為世界公認的治療血液系統疾病、先天性遺傳疾病以及多發性和轉移性惡性腫瘤疾病最有效的方法。
人體造血干細胞的80%以上儲存在骨髓中,所以人們把早期的造血干細胞移植叫做骨髓移植。雖然骨髓不是人體的精髓,也不是中樞神經的脊髓,抽取一定量的骨髓對人體不會有任何損害,但由于采集骨髓要在全麻或硬膜外麻醉下進行,抽取髓液時捐獻者會有痛感,所以給捐獻者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這是導致許多人對捐獻骨髓產生恐懼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十年代末,科學家發現外周血中含有可以重建髓系造血的干細胞。隨著科學的進步和醫學的發展,到八十年代末,外周血干細胞移植技術逐漸推廣開來,在提高治療有效率和縮短療程方面優于常規治療,且效果令人滿意。隨著臨床醫學的進步,造血干細胞移植的技術越來越成熟,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逐漸替代原來的骨髓移植,成為治療急慢性白血病、重癥再生障礙性貧血、重癥免疫性缺陷癥以及多種惡性腫瘤放療或化療后引起的造血與免疫系統功能障礙和晚期實體瘤等疾病的一種重要手段。解放軍304醫院曾采用異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治療一例晚期腎轉移癌患者的消息。接受治療的是一位39歲的男性軍官,去年4月患腎癌做右腎切除術,今年初,雙肺多處轉移,最大病灶達6×
同骨髓移植相比,外周血造血干細胞移植具有多方面的優點:一是采集方便,供者不需要麻醉,無多部位骨髓穿刺抽髓的痛苦和不便,患者易于接受;二是移植后受者造血和免疫功能恢復快,感染、出血等并發癥低且輕,減少了抗生素和成分血的應用,降低了移植相關病死率,縮短了住院時間,節約了醫療費用;三是由于可以從外周血中采集造血干細胞,對那些腫瘤對骨髓已有浸潤,或接受放療照射后不能采集骨髓的供體也可施行;四是與骨髓相比,外周血中腫瘤細胞混入較少,移植后復發率低于骨髓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