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癥可使造血干細胞與神經元融合
摘要: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新近發現,慢性炎癥可引發血液干細胞與一種神經細胞大量融合。研究結果刊登于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學院新近發現,慢性炎癥可引發血液干細胞與一種神經細胞大量融合。研究結果刊登于
研究發現,患有皮炎的老鼠,其血液干細胞和浦肯雅細胞融合的數量比普通老鼠高100多倍。融合后,血細胞的細胞核表現出原本沉默的神經元性狀的基因,這引起干細胞研究人員的極大興趣。該研究也許能為細胞中介的基因治療開辟新途徑。
研究者觀察到,大多數老鼠腦中有不足10個融合細胞,而有些老鼠腦中的融合細胞高達幾百個,這些老鼠被發現患有一種會影響整個免疫系統的先天潰瘍性皮炎。研究者最終確認,該皮炎與細胞融合之間存在聯系。另外還發現,患有多發性硬化癥的老鼠,體內異核體的數量更高達上千。
血液干細胞也稱造血干細胞,可轉化為所有的血液和免疫細胞。以前也曾發現造血干細胞的后代可與其他種類的細胞融合,但十分少見,被認為不具備生物學重要性。浦肯雅細胞是小腦中一種較大的涉及平衡的神經元。斯坦福大學科學家認為,它是老鼠和人類的大腦中唯一能與血液干細胞融合的細胞。
之前為了觀察這類融合,必須先用致命劑量的放射摧毀老鼠的造血系統,再引入改造過的能表現出綠熒光性狀的造血干細胞。之后通過尋找發綠熒光的神經元,就可以很容易地檢出腦中的異核體。然而,高劑量放射也會摧毀在大腦和血液間限制細胞流動的天然障礙。斯坦福的科學家使用一種新的“異體共生”手術,使兩只老鼠共享循環系統。一只老鼠被改造為所有細胞都表現綠熒光性狀,由于共享血液供應,另一只老鼠在數周后也有半數血細胞表現出綠熒光性狀。在手術后20—26周后,研究者找到了血細胞和浦肯雅細胞融合的證據。